一、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病变,如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慢性胃肠炎、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利用夏季(尤其是三伏天)阳气旺盛、人体气血充盈的特点,运用针灸、穴位贴敷、艾灸等中医外治或内服药物以温补阳气、散寒祛湿,来治疗或预防疾病的方法。
二、为什么要冬病夏治
《黄帝内经》有云: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这一理论对健康的指导就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
临床中发现一些慢性、虚弱性疾病在冬季会出现加重情况,在夏季治疗能减轻症状,通过刺激穴位或药物调理,激发阳气,平衡阴阳,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起到扶正祛邪、预防疾病的作用。
三、三伏天,如何保养身体
《黄帝内经》:“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三伏天,阳气生长,人体要顺应自然界中阳气生长的趋势,不能贪凉,少进食冷饮,作息规律,情绪稳定,为身体积蓄阳气,为过冬储备足够的能量。
四、冬病夏治的适用症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反复感冒,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等;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脾胃虚弱,慢性腹泻及胃痛等;
骨关节疾病:颈肩腰腿痛、膝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妇科疾病:月经不调,慢性盆腔炎,痛经,宫寒不孕,乳腺增生等;
亚健康:阳虚体质(畏寒怕冷)、气虚体质(少气懒言)、免疫力低下(易感冒)等;
小儿疾病:生长发育迟缓、消化不良、小儿尿床、免疫力差等。
五、冬病夏治主要治疗方法
1.三伏贴(穴位敷贴)
原理:将辛温散寒的中药(如白芥子、细辛、生姜)贴敷于肺俞、大椎等穴位,刺激经络,温阳散寒。
适用:尤其适合呼吸系统疾病,连续贴敷3年效果更佳。
2.三伏灸(艾灸疗法)
常用灸法:督脉灸(“长蛇灸”),任脉灸,脐灸,隔物灸等,重点灸关元、足三里、肾俞等补益穴位,温通经脉。
适用:阳虚怕冷体质、慢性虚寒性疾病患者。
3.拔罐/刮痧
适用:体内寒湿瘀血导致的肌肉关节疼痛患者。
4.针刺
原理:采用温针、电针等特殊针法,重点选取背俞穴、任督二脉穴位,通过刺激经络调整阴阳平衡。
5.中药茶饮
适用人群:适合日常调理,增强体质,辅助冬病夏治疗效。
推荐茶饮:
1.姜枣茶(生姜3片+红枣5枚+红糖适量):温中散寒,适合脾胃虚寒者。
2.黄芪陈皮茶(黄芪10g+陈皮5g):补气健脾,增强免疫力。
3.肉桂红茶(肉桂3g+红茶5g):温肾助阳,改善手脚冰凉。
4.茯苓薏米茶(茯苓10g+炒薏米15g):健脾祛湿,适合湿气重者。
六、冬病夏治的注意事项
禁忌人群:孕妇、发热患者、皮肤溃烂、阴虚火旺(口干舌燥、盗汗)者慎用。
治疗时机:三伏天(初伏、中伏、末伏)效果最佳,需连续治疗3-5年。
贴敷后护理:避免出汗过多,贴敷时间成人2-4小时,儿童0.5-1小时,出现皮肤灼痛需立即取下。
饮食起居:治疗期间忌生冷、辛辣、海鲜,避免空调直吹,适当运动助阳气升发。
中药茶饮注意:需辨证饮用,长期服用建议咨询医师,避免过量导致上火或不适。
七、2025年冬病夏治时间表
基础贴:7月10日—7月19日
初伏贴:7月20日—7月29日
中伏贴:7月30日—8月 8 日
加强贴:8月 9 日—8月18日
末伏贴:8月19日—8月28日
固本贴:8月29日—9月8日
冬病夏治是中医“因时制宜”的养生精髓,通过自然之力激发人体自愈潜能。建议在专业中医师辨证指导下,选择个体化方案,结合三伏贴、艾灸、茶饮等综合调理,为健康越冬打下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