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融合,美在流动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语文审美鉴赏与创造”市级教师培训

美在融合 美在流动
2025年7月4-6日周方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语文审美鉴赏与创造”市级教师培训在衡阳市第一中学圆满举行。本次培训汇聚了来自衡阳、长沙、株洲、江永等地的语文教育专家和骨干教师,通过专家讲座、同课异构、示范研讨等多种形式,深入探讨审美教育与核心素养的融合路径。

开班仪式
开班仪式上,衡阳市一中党委委员陈翊民勉励全体教师“做一位语文教育的农人,精耕细作”。

培训第一天的课程就深深吸引了学员:湖南师大文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陈建平教授在讲座《论述文写作的深度思维构建》中强调并辨析了作文五大要求与五大任务,并以丰富翔实的学生作文实例论证了思维深入发展的必要性。

株洲市“双名计划”杨玲高中语文工作室首席名师杨玲精确分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和审美教学的不足,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审美教学的策略。

两位专家给出的每个策略均以真实鲜活的教学案例为佐证,杨玲老师还真诚地分享了株洲市二中语文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的经验,与会老师均感受益匪浅。
异构同归,美美与共
培训第一天有生课堂展示可谓“异构同归,美美与共”。三堂以《红楼梦》为主题的“同课异构”课程展现了审美教学的多元路径。
贺源芃老师带学生深入“太虚幻境”,以“轻逸之美”剖析《红楼梦》庞大悲剧的独特表达。

丁文涓老师以“色彩密码”解读文本,揭示出无声的“权力宣言”与命运谶语。

贺洪爱老师则通过“双姝生命美学”对比,以一封穿越时空遥寄钗黛的信,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点亮了课堂诸多美丽的瞬间。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衡阳市一中高一创新班同学们的精彩表现。学子们以青春之眼重新擦亮了这部“青春之书”。课后,株洲市二中贺洪爱老师更是发出感叹:“在这样的青春课堂上,学生表现如此精彩,让我拥有了教语文的幸福感。”
湖南省新时代卓越名师周启群在点评中指出,这三堂课不仅深化了学生对经典的理解,更实现了从“审美鉴赏”到“审美创造”的跃升。
技术赋能,创新实践
培训第二天着眼“技术赋能,创新实践”。
在AI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探索中,蒋艳芳老师的《我与地坛》以沉浸式体验引导学生感悟生命哲思

而蒋年英老师的《牡丹亭·游园》则通过冲突之美,展现古典戏曲的深刻意境。

何敏老师的《燕歌行》创设了AI与学生的互动游戏,引领大家在主动的探寻中拓出了盛唐气象的审美维度。

丁乐老师的《荷塘月色》则借助AI绘图与文本对照,帮助学生理解散文的虚实相生,以此获得了真切的审美体验。

刘敏芝老师的《标点的表达效果》从文学大家的作品里选例,赏读标点的审美效果,并从高考真题里,总结答题的技巧方法。

周启群老师点评: 老师们都聚焦于审美这一核心素养,选取的文本各不相同,这些是她们深扎文本的体现,最终指向提高学生审美思辨能力的素养目标。

衡阳市第一中学语文学科主任黄曼玲以“问辩课堂的审美融合”为主题,分享了学校在审美教育中的创新成果,并对每堂课做了精彩点评。

思维淬炼,破局立新
培训第三天力求“思维淬炼,破局立新”。针对高考作文的“46分困局”,长沙市一中语文教研主任舒斌提出“四步深化分析法”,强调个性化阐释与概念辨析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走出思维浅表化的困境。

曹词慧老师以电视剧《幸福到万家》为引,探讨传统礼制的现代转化。

谢鹃老师设计的《沁园春·长沙》研学活动,通过“红色讲解员”“山河绘画家”“青春答卷人”等环节,实现文学鉴赏与价值引领的结合。

舒斌老师高度评价两位教师的课堂设计,并进一步深化了学术著作阅读方法论。
培训尾声,高二创新班学生文振宇以“知识的圆圈,人的礼赞”为题分享学习感悟,引发在场教师的深思。

工作室首席导师周方老师引用伍尔芙的名言“我扎根,但我流动”寄语全体同仁,希望教育工作者既扎根传统,又保持开放包容的姿态,在守正创新中推动语文教育的发展。


本次培训以审美教育为核心,通过理论引领、课堂实践与技术融合,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株洲市二中名师杨玲发来真诚反馈:“整本书阅读的同课异构,从《红楼梦》的色彩之美到人物之美、悲剧之美,再到轻逸之美,构建起了从感性审美到理性审美的教学路径,完美诠释了‘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逻辑。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在逻辑训练中培养审美素养,在审美教学中训练逻辑思维,这或许就是核心素养落地的理想范式。”
衡阳市六中优秀教师谢鹃感悟颇深:语文教育的目的从来不是培养生产语言技巧的能工巧匠,而是塑造具有审美灵魂和思辩能力的完整人格。我们更应该坚守住语文的审美内核——在算法的溪流中打捞月光,在文字中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参训教师纷纷表示,将把所学融入日常教学,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培育审美素养、涵养人文精神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