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书记校长说
——衡阳市第二中学杨乾国:勿忘历史,吾辈自强

▲衡阳市第二中学党委书记、校长 杨乾国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在此集会,共同迎接新学年的开始,并庆祝第41个教师节。在这个庄严而美好的时刻,我谨代表学校向辛勤耕耘在教育战线的全体教职员工,致以节日的热烈祝贺和崇高敬意!
今年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我们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动我校教育不断迈上新台阶。古人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在今天的校园里,老师们的付出远不止此——清晨7时的校门口,总有班主任提前等候的身影,只为确认每一位学生安全到校;深夜的办公室,台灯下摊开的作业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里,藏着的都是对学生的期许。正是这些日复一日的坚守,使得“教师”二字,从职业变成了学生记忆里最温暖的光。是你们,用信仰点燃信仰,用灵魂唤醒灵魂。在此,我提议,请全体同学将最热烈的掌声,献给我们敬爱的老师们,真诚地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的确,你们辛苦了,稍后,我们将表彰、慰问学校一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今天,我借教师节庆祝大会暨开学典礼的活动,以《勿忘历史,吾辈自强》为题,开启新学期的思政第一课。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在这样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年份,我们更加深切缅怀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更加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
暑假期间,电影《南京照相馆》热映,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了历史的真相与人性的光辉。通过普通百姓的视角,诠释了“英雄”最本真的模样——他们以平凡之躯,托举民族气节,汇聚成改变时代的洪流。这让我想起我们的家乡——衡阳,在这片热土上,同样的精神早已烙印。从南岳衡山的祝融火种,到石鼓书院的千年弦歌;从抗战烽火中的英雄之城,到现代工业的铿锵脚步……都让我们看到了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桥梁。
从气壮山河的抗战胜利纪念,到润物无声的《南京照相馆》,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告诉我们:历史从未过去,它活在每一个人的记忆与行动中。借今天的机会,我和大家分享3点感受:
第一,以史为鉴,做历史记忆的坚定守护者。9月3日的阅兵仪式,提醒着我们历史不容忘却。希望全体师生都能主动地去了解那段历史,走进纪念馆,阅读历史书籍,聆听英雄故事。唯有深知来时路的艰辛,方能更懂脚下路的责任与前方路的方向。
第二,脚踏实地,做民族复兴的忠实建设者。宏大的历史叙事,是由无数个体的具体行动书写而成的。在庄严的阅兵仪式上,受阅官兵为了米秒不差、整齐划一,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受阅装备背后,是无数科研工作者日夜攻关、精益求精的成果。而《南京照相馆》展现了芸芸众生在个人生存与公共道德间的撕裂和抉择,他们是小人物,却让我们看见在万劫不复的炼狱中,何以生发民族复兴的力量。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它体现在每一位对教学精益求精的教师手中,闪耀在每一位刻苦钻研的学子笔下,更融汇在每一个平凡岗位的坚守里。
第三,面向未来,做时代新路的勇敢开创者。历史的意义在于传承,更在于开创。纪念胜利,最好的方式是创造新的、更大的胜利。阅兵仪式上展示的尖端武器,代表着创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文化机构运用数字技术搭建线上展馆、复原历史场景,让珍贵史料走出库房、焕发新生,这同样是一种创新性的传承。通过3D建模、虚拟现实等技术,历史文物和历史场景得以跨越时空限制,让年轻人以沉浸式体验感知历史温度,这正是传统与现代的创新结合。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这要求我们必须具备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希望老师们勇于投身教育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育人模式;希望同学们敢于奇思妙想,勇于探索未知,在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社会实践等各个领域挥洒才华,努力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在未来民族的“新阅兵式”上,展示你们这一代人的风采。
老师们,同学们!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递到我们手中。站在2025年这个承前启后的新起点,我们每一位师生,都是这段新征程的参与者、见证者,更是创造者。
新的学年,意味着新的希望、新的挑战、新的机遇。勇敢者率先破局,胆怯者止步不前,愿你们以上善若水的包容,守一泓清水的澄明,持滴水石穿的坚韧,起好步、立得住,强筋骨、练才干,在青春涌动的路上,纵有疾风起,也要昂首迎风去,共同创造让师生拥有美好记忆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