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歌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能凝聚身份认同、增进师生情感、传承学校精神,并激励每一代学子在最燃的岁月里,成就最燃的自己。10月4日,衡阳县溪江中学举行“校友回湘”暨建校100周年纪念大会盛大活动,现场以献唱的形式首次呈现出《溪江中学校歌》。
校歌献唱现场
溪江中学的校歌由欧阳强作词,姚易林作曲,曹光辉出品,彭家果制作,视频拍摄彭新城,歌曲小样邀请了康乐、周玉屏、尹娟、廖晓泉、刘涛、王伟成等人演唱。
提质改造后的校门
这首校歌写得非常有气势和感染力,将地理风物、古典韵味、治学哲理和青春激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一是自然意象与校园联结,以“蓁蓁九峰山”“涓涓岳沙河”开篇,锚定学校所处的自然环境,将山水与课堂、成长成果(我的课、我的果)绑定,体现校园与地域的深度融合。二是育人理念传递,“善不可以由外来,名不可以由虚作”“无施而无报,不实而无获”等句,传递出学校倡导内生修养、求真务实的价值观。三是青春与梦想表达,通过“节拍”“音符”“星座”“起舵”等意象,将学校比作成长助力者,展现学子以青春追梦、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所以,它不仅仅是一首歌曲,更是一篇立校育人的宣言。
社会各界人士莅临校庆现场
开篇:扎根沃土,人文渊薮
“蓁蓁九峰山,涓涓岳沙河”以对仗工整的起兴手法,勾勒出学校所处的自然人文环境。“蓁蓁”描绘出九峰山的草木茂盛,生机勃勃;“涓涓”刻画出岳沙河的源远流长,润物无声。这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精神文化的源头。
“若有人兮山之阿,若有人兮水之阁”巧妙化用屈原《九歌·山鬼》的句式,瞬间为校园披上了一层浪漫典雅的色彩。它描绘了在山环水绕之间,莘莘学子勤学苦读的身影,意境优美,韵味悠长。
回家的校友们 76班合影
承转:成长烙印,风骨魂魄
“为溪为谷,我的课”语出老子的《道德经》,溪谷象征着谦逊包容、海纳百川的胸怀。将自然形态化为课程,寓意着向自然学习、在社会中历练的“大课堂”观念。
“日茂日新,我的果”出自船山先生《尚书引义》《周易内传》,强调日日更新、不断进步,最终收获成长的硕果。
从“我的课”“我的果”到“我的脉”“我的魄”,完成了从外在汲取到内化于心的升华。学校的教育已不仅限于知识传授,更成为了学子精神血脉与人格魂魄的塑造者。
校友代表现场感言
高潮:燃情青春,自我主宰
“啊,溪江中学给我,给我一个节拍/音符”学校提供了舞台和旋律,而青春的主体是学生自己。“最燃的歌”与“最燃的我”,既是向外的激情宣告,也是向内的人格构建,展现了强烈的自我意识与主宰精神。
社会各界现场捐赠
升华:攀登求真,实干立业
第二段开头境界更为开阔,从“观山看水”变为“登顶”“探源”,体现了求知从感知到探索、从接受到钻研的深化。“若有山风吹我发,若有河水对我说”用拟人化的手法,让自然成为对话的导师,充满了哲思的灵动。
紧随其后的四句格言,化用屈原《九章·抽思》,是整首歌的精神内核。“善不可以由外来,名不可以虚作”强调美德需内心修养,声誉需实干换取。“谁能无施而有报,谁能不实而有获”以反问形式,斩钉截铁地否定了不劳而获的幻想,确立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坚实价值观。
尾声:梦想远航,生命燃烧
结尾的意象再次升华,从“节拍”到“星座”,象征着理想的高远与指引;从“音符”到“起舵”,预示着人生将从这里扬帆起航。“跑出最燃的火”比“写成最燃的歌”更具动感,将无形的梦想化为可见的、奔腾的火焰,最终凝聚成那个不断超越、极致燃烧的“最燃的我”。
文艺汇演现场
“我在创作时,首先就想到这首校歌至少要凸显四个方面。一是山水与人文的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相得益彰,学校特色鲜明。二是古典与现代的贯通,古典的浪漫与当代“燃文化”的激情无缝衔接,既有底蕴又有活力。三是哲理与激情的统一,将深刻的治学为人之道,用充满力量的音乐语言表达出来,寓教于乐,润物无声。四是集体与个体的共鸣,它既是唱给学校集体的颂歌,也是每个学子对自我青春的独立宣言。”欧阳强说,“承蒙杨秋良主席的嘱托,我作为溪江中学的校友,以这校歌来致敬母校,回报故乡。同时感谢大家对我创作的歌词、《溪江中学校志》序、对联、校园文化设计等的信任和认可。”
(本文由欧阳强讲述 欧阳向前整理)
附:《溪江中学校歌》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