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股强冷空气席卷我市,气温呈现“断崖式”下跌。此种天气极易引发感冒、咳嗽及心脑血管疾病。如何科学有效地防寒保暖,避免受凉?我们不妨采撷古今智慧,融汇中西方法,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溯古:中医养生,未病先防固根本
传统中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预防的核心在于扶助人体正气。面对骤寒,古人有以下智慧:
1、起居护阳:应遵循“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的冬季养生原则,保证充足睡眠,利于阳气潜藏。古人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首要便是及时增添衣物,出门务必穿戴齐全,尤其要保护好头部(“诸阳之会”)、颈部、腰腹和足部,避免寒气从这些薄弱环节侵入。
2、饮食调摄:饮食上可适当增加温润散寒的食物,如用生姜、红糖、葱白熬制“姜枣茶”饮用,能有效驱散风寒。晚餐时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小米粥,亦有温中暖胃、补充能量的良效。
3、艾灸泡脚:每日临睡前用热水泡脚,水温以40℃左右为宜,可加入少许艾叶或花椒,能刺激足底穴位,促进气血运行,提升身体御寒能力。艾灸大椎穴、足三里等穴位,亦是提升阳气的经典方法。

观今:西医视角,科学防护阻病源
现代医学则从病原体传播和免疫力角度给出具体建议:
1. 物理隔离:保持室内定期通风,每天2-3次,每次15-20分钟,确保空气新鲜,降低病毒浓度。在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时,科学佩戴口罩是阻断飞沫传播的关键屏障。
2. 个人卫生:勤洗手是预防接触传播的“第一道防线”,应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或含有酒精的免洗洗手液彻底清洁。
3. 增强免疫:保证摄入充足的优质蛋白质(如鸡蛋、牛奶、瘦肉)和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果蔬,为免疫系统提供“弹药”。保持适度规律的运动,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环,增强机体适应寒冷的能力。

中西合璧,贵在坚持
总而言之,抵御气温骤降,需“内外兼修”。对外,我们借鉴西医的隔离与卫生理念,阻断病原;对内,则遵循中医的养生之道,固护正气。将古老的养生智慧与现代的科学防护相结合,养成良好习惯,方能为您和家人在寒潮中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