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体检普及,越来越多人在胸部CT检查中发现“肺结节”。面对这个陌生又令人担忧的名词,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是不是肺癌”?其实,肺结节并不等于肺癌,它只是一个影像学上的描述,指的是肺部直径小于3厘米的局灶性阴影。那么,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肺结节是如何形成的?它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身体信号?下面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中医是怎么看待肺结节的?
现代医学认为,肺结节是肺部组织异常增生或炎症反应的结果,有良恶性之分。中医虽无“肺结节”这一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可将其归属于“肺积”、“痰核”、“癥瘕”等范畴。中医认为,肺结节的形成多与痰湿、瘀血、气滞、正气不足等因素有关,是本虚标实之证。也就是说,肺结节的“根”在于体内正气虚弱,而“枝”则是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的积聚。

二、肺结节的“来龙”:中医视角下的成因分析
1. 痰湿内生
中医理论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饮食不节、久坐少动、情绪郁结等都会损伤脾的运化功能,导致水湿内停,聚而成痰。痰湿上犯于肺,久而不散,便可能形成结节。多有咳嗽痰多、胸闷、身体困重、舌苔厚腻的临床表现。
2. 瘀血阻络
中医认为“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长期情绪抑郁、气机郁结,或久病入络,均可导致肺部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生,形成结节。常见症状有胸胁胀痛、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3.正气亏虚
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若肺气虚弱,卫外不固,外邪(如风寒、燥热、烟毒等)易侵袭肺部,邪毒久留,亦可形成结节。主要临床表现有易感冒、气短乏力、声音低弱、自汗等。
三、肺结节的“去脉”:中医调养思路
中医讲究“治未病”,肺结节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段时期的全身或肺部代谢紊乱、免疫失衡所致,故对于肺结节,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调理体质、改善内环境是关键。

四、中西结合,双轨并行更安心
中医调理肺结节有其独特优势,尤其在改善失衡体质、缓解临床症状、消散良性结节、遏制恶性增长、预防结节复发等方面效果显著,但并不能替代现代医学的影像随访和必要时的手术或药物治疗。对于直径较大、边缘不规则、增长迅速的结节,仍需警惕恶性可能,及时就医、定期复查是关键。

肺结节不是“定时炸弹”,更像身体给你亮起的一盏“黄灯”。中医的优势恰在于“黄灯”阶段,不等你撞线,就通过辨证候、调体质、施外治、生活干预多管齐下,把“红灯”机会掐灭在萌芽。愿读完这篇文章的你,不再谈“结”色变,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身体的每一次“提醒”,用科学和智慧的双手,守护自己的健康,让每一次呼吸都轻松、自在、安心。
科室简介

衡阳市中医医院肺病专科建科于1998年,现共有编制床位100张,是湖南省“十三五”、“十四五”中医重点专科。科室有湖南省名中医1人,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6人,住院医师2人。设立独立专科门诊、肺功能室和纤支镜室,有无创呼吸机4台,高流量湿化氧疗仪4台,震动排痰仪3台。科室研制多种专科制剂运用于临床,如感冒灵颗粒、支炎合剂、贝杏止咳膏、冬病夏治丸、肺纤康颗粒、宣肺散结丸等,在临床运用中均取得良好疗效。并有督脉灸、刮痧、耳穴贴压、中药贴敷等中医特色外治。对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危重病有丰富的诊疗经验,现已成为中西医结合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特色专科。










